移通故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移通故事 > 正文

    【移通故事·人物】袁彦:从“特种兵”到“指挥员”

    时间:2023-09-27 浏览量: 编辑:喻洁

    导读:袁彦,男,重庆渝北人,2002年6月出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0级学生。在移通学院,袁彦从一个只善于单打独斗的“特种兵”,变成了一个团队的“指挥员”, 从一个人“卷”,变成了和一群人一起“卷”。从中,他不仅学会了团队合作,还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用一个字来概括我的大学生涯,那就是“卷”。从一个人卷,到带着一群人卷;从卷学习,到卷活动。

    凡尔赛的“卷王”

    高中时,成绩不错是我最大的优势——在偏科的情况下,总分都能达到500分。家人和班主任都觉得,我考上一个公办本科,问题不大。

    然而,高考时,我的数学遭遇了“超常”发挥——平时能考100分左右,高考只考了70分。那么努力地学习,结果连原有的分数也没有维持住,这一下子就打击了我的自信心。高考结束后,我天天做梦,梦里都是那些数学公式的排列组合,它们变换着形状,一会儿是数字,一会儿是一张张嘲笑的脸,它们张大嘴地笑着,嘲讽我的付出。

    我带着高考的阴影来到移通,成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刚入学那会儿,总感觉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想找点什么来填补自己。本能地,我又想起了学习,干脆把高考的打击变成了学习动力。那段时间,我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像冲刺高考一样学习专业课程,同时利用周三周五的完满时间,快速刷满完满学分。到了周末,我也不回家,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专业书籍,还看王阳明、韩非子的书,久而久之,班上的同学都开始叫我“卷王”。

    我的“卷”让我开始显得不合群。我喜欢安静,喜欢看书,别的同学却喜欢打球、玩乐器。或许是为了躲避那些异样的眼光,我干脆在床上安装了一个床帘,其他同学在,我就地拉上床帘,开着灯在里面学习。床帘成为了我与外界隔绝的屏障,虽然有时候我会感到孤独,但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状态。

    我的“高冷”引起了更多的议论。四年中上课坚持坐第一排同学,渐渐从很多人变成了我一个,有些同学开始对我产生了误解,认为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甚至有同学开始对我保持距离,不再与我交流。在这种状态下,我却毫不在意,大不了“独自修炼”!于是,我更想通过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评测中,我拿到了专业第二,虽然前五名都能拿一等奖学金,但我却因为没拿到第一,失落得连饭都吃不下,对自己努力的意义开始产生怀疑——我都这么努力了,拿不了第一,简直对不起自己。

    因为这件事情,我更有了“凡尔赛”的名头——都第二了还那么失落,演的吧?

    新学年开始后,我又开始新一轮的“卷”。终于,到第二学年的综测,我果然拿到了专业第一,甚至在第三学年连续蝉联第一名。

    但很快,我发现,成绩并没有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别人看我的眼神,依旧带着那种浓浓的疏离感。这让我倍感失落,也更加自我怀疑了,甚至,我一度逆反地想:你们越不认可我,我越要这样卷下去!

    “卷王”的烦恼

    两年过去了,我开始发现,一个人卷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就像燃料一样,一个人再怎么“燃烧”,燃料也有用完的一天。有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中滋生——找到一个积极的团体,和大家一起发光发热。

    大三那年,我遇到了一个机会,“平安艺传”大学生宣讲团的姜老师找到我,让我去报名当团长。开始本来想拒绝,但一转念,这未尝不是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于是,我只犹豫了一下,就满口答应了。

    从报名到竞聘都很顺利。当上团长的那一刻,我有些恍惚,最开始,我努力地学习,只是为了高考失败的不甘,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今,当上团长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你不是卷王吗?怎么又去当团长?”身边同学经常取笑我。他们越笑,我越想把团长干好。

    起初,我以为,只要把擅长的专业能力用到社团活动中,帮助宣讲团做好宣传片拍摄就行了。但实际工作起来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们宣讲团接到一个宣传反诈的任务,那天很多同学包括我都有课,团里就安排了一个没有课的同学去演讲。没想到当天上午,他临时告诉我,下午要去考证必须请假。

    我顿时一股火就冒上来——团里是根据课表来做的安排,有事你不提前讲,临时说你来不了,让我怎么办?我强压怒火,硬着头皮去协调,但那天团里都同学都有课,最后没办法,我只能自己去请假,亲自上场做宣讲。

    虽然临时上阵,我很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宣讲的任务。听着场下热烈的掌声,我长吁一口气,总算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次“危机”。

    收获了一点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带好一个团队?

    回顾过去,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靠的基本都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团队协作,团队合作的活动,一旦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按照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所有人,团队的平衡点并不在我一个人身上。

    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定位。老师提醒我,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团队的“领导”,而应该看成大家的“兄长”。我想也是,团队五月份刚成立,大家都是临时凑在一起,我凭什么要求大家理所当然的对社团付出呢?我应该做点什么,让大家把“被动干活”转变为“主动承担”。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调整对社团同学们的策略,慢慢开始留意大家的日常喜好。比如,我从来不吃零食,但在开会之前我会在QQ群里发起一个零食投票链接,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女生喜欢爱吃薯片、奶片、QQ糖、芒果干、猕猴桃干,而男生则喜欢吃辣条,可乐,趣多多饼干。我根据投票情况把零食买好,开会时大家一边吃零食,一边谈工作,把严肃的部门例会变成轻松的茶话会。

    除了 “糖衣炮弹”,我还开始摸索如何打好“感情牌”。有一次,我和团里的干部约大家团建吃火锅,然后端出提前准备好的生日蛋糕,送到那天生日的女同学面前,看着她从惊讶到流泪,我们才知道,这段时间大家一直忙着活动,她都忘了自己的生日。那个瞬间,我暗自庆幸买了这个生日蛋糕。

    当大家越来越把团队当成自己的“家”时,把团队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时,我明白,我的目的达到了。感受着越来越浓烈的团队氛围,我终于有了一种被大家认可的成就感。

    “卷”向未来

    今年5月,在艺术传媒学院党建工作站的工作中,我和工作站的同学们一起组织了“绿色离校·绿色感恩”项目。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学生项目,主要是对应届毕业生的书籍、衣物等不需要的东西进行回收,捐给在校师生或者寄往偏远山野郊区。

    项目一开始推进有些困难,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国家级项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活动的工作量很大,包括回收书籍、纸箱、衣服还有塑料瓶等等,有些东西还需要我们摆摊义卖,一两个人完全做不过来。

    关键的时候,团队的同学站出来了,他们主动来帮助我承担这些工作。这让我很感动,因为当时正好是期末考试的时间,大家都需要认真复习备考。大家不仅牺牲了备考时间来帮助我,更有一些同学突然复阳后刚一转阴,依然强忍着身体的不舒服,继续参与的项目中。看着生病还要坚持把项目做完的同学们,还有一边忙着期末考试,一边忙着项目的同学们,我心里仿佛有一股热流在涌动。我感觉之前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感受到了被大家认可的成就。我也一下子明白了,能带动一群人“卷”,比我一个人“卷”更有意义——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顺利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艺术传媒学院学生第一、二党支部还因此被中国环境报社评选为第十二届“绿色离校·绿色感恩”的优秀社团,这鼓舞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同学们告诉我,我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情味儿,他们才愿意和我一起,共同建设好团队这个“小家”。

    回顾这四年的生活,在学生党支部和宣讲团的一幕幕,都成了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从一个只善于单打独斗的“特种兵”,变成了一个团队的“指挥员”, 从一个人“卷”,变成了和一群人一起“卷”。从中,我不仅学会了团队合作,还获得了大家的肯定。我想,未来依旧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卷”的时代,有了这些积累,我一定能在各种“卷”中成功地生存下来。




    撰稿:郝树静

    终审:苏述庚

    总编审:孙善清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 “我在书院读大学”通讯社出品)

    本栏目面向全校征稿,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