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故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移通故事 > 正文

    【移通故事·人物】赵政:一个小男孩儿和一个老婆婆

    时间:2023-09-27 浏览量: 编辑:喻洁

    导读:赵政,男,2001年8月出生,云南昆明人,智能工程学院2020级轨道交通信号控制专业学生。在移通,赵政从一个腼腆内向的男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开朗、具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青年。引发这种变化的,就是志愿服务活动。

    如果问是什么让我在大学里发生了巨大改变,我第一个想到的答案就是志愿服务。

    一群人温暖了我

    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要求我们去校外做义工清扫垃圾,身边的同学都纷纷踊跃举手,同桌甚至还用胳膊顶我的手:“去校外做义工可以借机出去玩儿,不用呆在教室上课!”但我一想到做义工要和陌生人交谈,内心就充满了恐惧——我不愿意去面对让人脸红的接触陌生人的尴尬。

    那时的我,性格孤僻,朋友也很少。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我的第一想法就是一定要好好利用大学,彻底改变自己。

    刚踏入移通学院的大门,立即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学长迎上来,他们一边伸出手要替我拿行李,一边热情地给我问候:“同学,你好!你需要帮助吗?”“学弟,你老家是哪里的?”“请问你是什么专业?”……面对这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不知所措,尴尬得低下了头,心中一个劲儿地想:“怎么办,怎么办,要不要和他们说话?要不要把行李给他们?”

    最终,我像个木偶似的,任由他们把我的行李拿了过去,只吞吞吐吐地对他们说了一声“谢谢”。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我坐在新宿舍的床上,还没有完全从那种被动中缓过神来。脑中回想着他们如火般的热情和开朗大方的言行,心中涌出一股热流,既感激又羡慕。从那一刻起,红马甲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觉得我也应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改变自己。

    就这样,入校后不久,看到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纳新,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个孩子感动了我

    刚进青协,我选择做一名宣传干事。宣传工作不可避免地要与形形色色的同学和老师打交道,这对我与人交流有些帮助,但成天沉浸在各种各样的事务之中,也让我渐渐没有了新鲜感,激情越来越淡,对志愿服务的价值与意义,也感觉越来越模糊。

    直到2020年10月底,我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遇到一个残障儿童,这种状态才发生了改变。

    那天,我们志愿服务团队去了合川区的一个福利院。在那里,我遇到了一群身体或智力上有些缺陷的孩子——我们心疼地称他们为“折翼的天使”。

    我以为这群特殊的小朋友,因身体的缺陷可能会脾气怪异,不会与人相处,再加上那时我依然怕与生人交流,所以,我本能地向后退,默默站在一边拍照。

    突然,我从镜头中发现,一个小男孩儿从人群中向我跑过来。我知道他叫粟林,是个聋哑小朋友,正读小学二年级。粟林跑到我身边,牵住我的手,把我拉进人群中和他们一起玩耍。

    我猜他肯定是看见我独自一人在一边举着相机,无人相伴,认为我很孤独。他的这个举动立即让我的心软下来,我强忍着要落下的泪,心想:他还那么小,又身有残疾,但体贴与善意却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不仅懂得察言观色,还能照顾到身边每个人的感受,这太让人感动了!

    于是,我弯下身子,开始与这位不到八岁的小朋友展开了一段真诚的“对话”:“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我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让我来教你绘画吧!”在他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到他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于是,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开始教他一些简单的勾勒,他画一笔,我再补充一笔……

    就这样,我们通过绘画建立了友谊,分享了彼此的喜悦。我们边画边笑,度过了一天的美好时光。

    临走前,粟林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舍不得我们离开。我从书包里拿出一支签字笔,递给他说:“这支笔送给你,我下次还会再来看你。”

    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很大。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我的帮助。与人交流并没有那么可怕,每个人都渴望着与别人敞开心扉的交流。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就是一种相互帮助。

    从那时起,我对志愿服务的意义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改变自已也有了坚定的信心。

    一个老太太让我学会了重庆话

    不久,我们志愿服务团队去敬老院探望一位独居老人张婆婆。她已经80岁了,土生土长的重庆合川人。张婆婆看到我们,非常高兴,脸上堆满了笑容,看样子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但,作为一个昆明人,我听着她浓浓的重庆乡音,却一脸的茫然。尽管她不遗余力地一直对我说话,我却还是一脸的不知所以。我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尽量将语速放慢,试图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我的意思。

    “这个……嘞个……”张婆婆一会儿拿着遥控器按了两下,一会儿又指着电视说着什么。一番艰难的沟通后,我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原来电视机顶盒出了故障,希望我能帮她修理。

    我注意到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都不会说普通话,我和他们的沟通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开始,需要依赖本地同学陪同翻译,这让我感到非常苦恼。为了在志愿活动中能与当地人更好的沟通,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向重庆同学学习方言:“你在做啥子?”“嘞个地方啷个走哟?”“吃晌午没得?”……

    一开始,听到我蹩脚的非驴非马的怪调,有的同学就在笑。还有的同学不以为然,学这个东西有个锤子意义?出了重庆,基本没得用途!再说,绝大多数重庆人还是能听懂普通话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学重庆话只为了与老人交流,这是不是不值得?但想到小粟林的热情,想到张婆婆的渴盼的眼神,我觉得,如果为了帮助别人,学重庆话就值得。

    终于,经过几个月的模仿与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重庆方言,语调也越来越像重庆本地人。在随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基本能够与当地的爷爷奶奶们“摆龙门阵”了。我和他们在一起聊家常,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目睹了我从一个羞涩的“昆明小伙”转变成为一个健谈的“重庆崽儿”,目睹了我因为与人交流而变得更加自信。

    一个职务让我扛起了责任与担当

    2022年7月,我带领团队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队长的我,扛起了一份干部的责任和担当。那年的七月,重庆像一个炽热的火炉,甚至连很多树林都被晒死。就在这种酷热中,我和我的队员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街头巷尾。热浪让大家都躁动不安,脸上显露出烦躁的情绪。我深知必须承担起队长的职责,一路上不停的安抚大家:“快了!快了!大家再坚持一下,我们的目的地就在前方!”“我们先去磁器口古镇,再到三峡博物馆”“一会儿先坐地铁,然后再换乘公交”……在这为期6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总共走访了六个地方。因为天气实在太过炎热,团队里有几个成员陆续病倒了,我立即安排他们在酒店休息,同时接替了他们的岗位。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团队人手严重不足,我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撰写稿件、制作海报、剪辑视频等多项工作,直至凌晨,才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后来全校举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比赛中,我们的作品荣获“优秀视频团队奖”和“优秀摄影团队奖”两项大奖。获奖后,有同学问我在担任队长期间的经历和感受。我回答道:“获奖不易,队长难当!这件‘红马甲’,你想穿来试试吗?”

    就这样,我在青年志愿者协会里一步步成长起来。不断组织活动,不断参加答辩,终于脱颖而出,不仅从干事到部长,从部长做到了主席,更重要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撰稿:罗青

    终审:苏述庚

    总编审:孙善清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 “我在书院读大学”通讯社出品)

    本栏目面向全校征稿,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