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联动】“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记梁中和教授与哲学教研团队夜谈教育观

时间:2020-10-27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梁中和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法国科学研究院“丕平研究中心”(Centre Pépin au CNRS)外籍合作研究员、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柏拉图传统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latonic Tradition, Trinity College Dublin)海外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再会恩师·却话巴山夜雨时

金秋之际,通识教学部很荣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系梁教授前来我校交流通识教育工作。10月20日晚,梁教授风尘仆仆来渝,于别都书院与众哲学类通识课程老师会面,深入畅谈。这场期盼已久的重逢终于在无数个忙碌辗转的日子里如期而至。我们教学团队中毕业于四川大学的老师们都曾在求学期间接受过梁老师的关怀与影响。也许是多年前老师在我们心中播下的种子隐隐生根发芽,也许就是一种毋需言喻的人生信念使得我们多年后再次以相似的方式团聚——信仰真理与善好人生的关联。大家表达喜悦的方式变得含蓄又简单,秋夜的细雨连同书院的灯光送我们回青涩时代,依然是向老师求学,但这一次并不是单纯的求知抑或少年烦恼的倾诉,而是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一名在通识教育道路上耕耘的哲学老师。

溯本寻源,探索通识教育之根本

梁教授从根本上给诸位哲学老师溯清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这次交流的第一个重点。我们需要弄清楚工作的根本目的才能把握住教育内容和技术上的准确方向,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教育”——即成为整全的人的教育。老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个对人本身充满关怀的对话者,一个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士,帮助学生精神生命的再次诞生,进而使其成为一个思想独立深刻、见识广博、人格健全、灵魂充实有趣的人。当然,这也是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任务和功用,完整的通识教育需要对人类当下产出的知识进行全面覆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微观宏观,尽可能涵盖一切在大学里可以学到的知识。这样对于刚刚走出中学的少年们未来确定专业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识教育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介绍知识,而非陷入专业性教学;需要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实际精神状况,而非以一种片面的、标签化的眼光看待学生;需要老师们放下权威与标准答案,带领学生在同一个问题域探究更多的可能性……

仁师爱人,基于人文精神的关怀式教育手段

“不要在语言中区分你我,要对学生说‘我们’……”

——梁中和

我们真的爱学生吗?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在自己心里划出一个问号。

梁教授认为,教育不是一场表演,更不是作秀。老师确实需要一些表演的技巧,便于与学生亲密相处,便于知识的传播;技术成分永远只能是教育过程中的辅助手段,知识技能是教师获得教职的客观物质基础;而爱,则是教育的动力。爱的首要表现是亲密,师生之间的亲密较为特别: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近距离,也不是接触频次高的呈现,而是作为抽象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在心灵上的聚合与关照。当一位哲学老师同他或她(性别不分先后)的学生发生对话时,这场对话存在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这两个人都没有姓名,没有社会身份,他们针对人的问题展开讨论,获得的答案也是适用于全人类。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关照,同样是抹掉身份符号的关心。如何来理解这种匿名的,抽象的身份呢?学生相较于老师,大多是稚嫩的,看待问题难以深入本质。而哲学老师首先就要把这个幼稚的学生乃至其幼稚的发问当作是成熟的个体和真正的答案对待,师生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老师对待问题的态度是诚恳的、谦虚的、开放的。这时候,相较于传统的学生提问,老师给出正确答案的互动模式,哲学老师、学生、问题的关系转化为老师陪同学生一起面对这个问题,而对于学生初次给出的答案,我们不去否定它,而是一起去探究这个回答是否可靠,老师要负责像苏格拉底那样,找到这个答案里事实或者逻辑上的漏洞,启发学生克服答案中的缺陷并推进对问题的认识。当然,以上一切都要基于一名教师对学生真心的爱,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的热情。这种精神助产的过程同现实生活的利益相去甚远,对青年教师发论文、评职称帮助不大,却能对学生的理智发育和教育的内在善大有助益。梁教授说,“不要说我们不一样”,“不要说你们,要说我们。”

我们需要在哲学教育的路途上返璞归真,脚踏实地,贯彻“爱智”。

这场关于哲学通识教育的探索在巴山夜雨中渐渐落下帷幕。我们期待与梁教授的再次亲密漫谈,期待恩师的指点能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形成哲学通识教育新气候。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