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育人融合】悲剧与电影的交汇——记“知行”博雅工坊之师生共读阅读交流会第十九期

时间:2020-11-02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莎士比亚凌驾于所有作家之上,至少是超过所有当代作家,他是自然的诗人,为他的读者们举起了一面生活和世态的镜子。”

——塞缪尔·约翰逊

为贯彻我校“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针,实现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融合,通识教学部罗磊老师参与了别都书院知行”博雅工坊之师生共读阅读交流会第十九期的活动,为同学们讲解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活动于10月24日下午四时在别都书院朋辈交流中心进行,到场有陈霞、李璐琳、张娴雅、庞文华、徐亚兰、邓露露、颜昌义这几位通识教学部老师以及二十余位同学。活动由别都书院夏熙同学主持。

活动伊始,罗老师以“伊阿古与小丑——《奥瑟罗》的一种解读”为题,作了主题分享。罗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以及《奥瑟罗》,对悲剧的历史背景作了描绘——威尼斯与奥斯曼之间旷日持久的争端。在此背景中,一个黑皮肤的摩尔人因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这部悲剧应作何理解?哪个人物值得探究?随后,罗老师引介了两位重量级的评论者,诗人W·H·奥登与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并尝试从两位评论者的视角出发,谈论该剧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邪恶的伊阿古。在进行文本解读前,罗老师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与古希腊悲剧的不同。在古希腊的悲剧中,人物往往受命运主导,其抉择与苦难不出自自身,而在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的行动能改变剧情走向,因而我们会关注人物固有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造成的困难。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往往因自身的盲目、憎恨、自负和犹豫而导致苦难。接着,就《奥瑟罗》这部悲剧而言,罗老师亦指出可以从数个角度来展开批评性解读: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现代女性主义视角;种族隔阂与对立等。

W•H•奥登与哈罗德·布鲁姆均认可,《奥瑟罗》一剧中最可探讨的人物是伊阿古而非奥瑟罗。这种解读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与克里斯托佛·诺兰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对比而彰显出来。因此,罗老师引导大家思索:伊阿古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他邪恶无比的意愿指向何处?——通过对电影中小丑这一人物的分析,罗老师指出,小丑和伊阿古都是奥登所说的“恶作剧者”,其行为的动机并非某个确定的目标,而是无动机的恶意。通过自身的意志操纵他人,如提线木偶般将他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并揭示世人虚伪的道德境况与性格缺陷,伊阿古与小丑享受这种活动带来的快乐。在活动现场,罗老师放映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数个经典场景,并证明,小丑神秘的魅力与无比的恶意正是伊阿古及其邪恶的翻版。

主题分享结束后,便是交流环节。冯恺骁同学首先提问,伊阿古的恶是来自何处,又如何避免?罗老师回应说,伊阿古、小丑在心理学意义上属于反社会人格(psychopath),生活中也许无法避免与之遭遇。对于这种人的挑拨与煽动,奥瑟罗可能的逃脱途径也许是要做到对自身的真诚。陈霞老师就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与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发问,两个小丑哪个更值得探究?罗老师认为,《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性格塑造极类似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小丑行为不可捉摸,身份神秘莫测,行事逻辑如同混沌——恰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这个角色成为了自我艺术家,他能“充分唤起我们对罪人、最庸俗低能者及蠢人的兴趣。”而新“小丑”则赋予了角色行为以一个偏近于社会阶层冲突的解释,而显得无力苍白。

讨论环节后,罗磊老师亦介绍了下次活动的嘉宾老师,邓露露与颜昌义老师,他们将会带来荷马《伊利亚特》的分享与解读。整个交流活动氛围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