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联动】“和而不同”攘天地·传道授业守初心——记唐晓敏教授交流座谈会

时间:2020-11-11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11月6日上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应邀在别都书院多功能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的座谈会。通识教学部、远景学院、别都书院的教师代表们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远景学院教研室主任李梦瑶老师主持。

唐晓敏教授以“和而不同”思想观念为出发点,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两个时期“和而不同”思想在农耕民族、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和而不同”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周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后晏子又引用到政治领域,提出君臣关系也应该“和而不同”,同理,音乐、人际关系、球队等等也应该“和而不同”。总结起来,唐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组织都应该有不同的元素,上至朝廷,下至具体单位,正是在有差异的事物之间才能形成互补,才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随后,唐教授举例苏轼承认王安石“为文未必不善”谈到政治生态也需要“和而不同”。一个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就应不“同”,一个坏的政治环境才“同”,就好比土壤,只有肥沃的土壤才会生长出各种植物。苏轼虽然被贬,但他依然承认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苏轼认为孔子的学生也是各式各样的性情和特长,但都不跟孔子一样。因此唐教授告诫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创造条件,让学生个性发展。唐老师还据此谈到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思想等于没有思想,万事万物都是在比较中突出,并且相互砥砺,恰如黑格尔所言“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并举例俄罗斯大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进一步佐证这个观点。

最后,唐晓敏教授又谈到人的智力活动也需要“和而不同”,唐教授认为我们如果想要保持思想的活跃需要去接触不同的思想,因为只接触一种思想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质疑的能力,正所谓思想的价值与对错没有明确的关系;而恰恰创造需要接触不同的材料,要珍视不同的思想材料,尤其是有矛盾有冲突的材料,最终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唐教授还举了“白马非马”的例子来说明正确的东西因为太过显而易见不一定有价值,错误的东西反而让人深思。

唐教授认为物质创造需要社会稳定,思想创造往往需要在动荡的时代,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这么多的大师,一个最根本的就是遵循教学自由,鼓励转系,甚至鼓励转校,因为人只有接触到尽可能多的有矛盾的东西才会激发出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那么作为通识教育,我们给学生提供各个学科的知识,以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我们应该给学生传达的通识精神,也是每一位教师作为最直接的通识传播者应该致力的方向。

唐晓敏(1952-),黑龙江海伦人。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起),曾获黑龙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三等奖(1994年),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高校育人标兵等多项荣誉。出版《精神创伤与艺术创作》《中唐文学思想研究》《隋唐五代文论释林》《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图/文:向艳平 周密

(通识教学部 别都书院)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