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随谈】 哲学式的生活,凝视的眼睛

时间:2020-12-03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初识移通

丹桂的芬芳藏在移通的桂花树上,明媚的秋阳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秋风再起,吹拂着路人。9月,我迈入了移通的校园,告别了学生时代的我,有幸加入到通识教学部的大家庭中,开启了我人生中的一段新旅程。从校园走向校园,初为人师的我,还未褪去青涩就迈进了神圣的课堂,看着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内心充满了欣喜。新的学期,新的我们,为移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也有幸与移通结缘,成为了它的一份子。

哲学与生活

哲学有时候离我们很远,有时却离我们很近。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会选择哲学,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哲学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哲学点亮了我的生命,使我认识到无论一个人的成就如何,生活中总有一些别的、重要的事情等待被完成。生命的完善和实现就在于一个人能坚持走向和超越她或他所知道的最好的善。哲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选择了哲学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仰望星空,探究真理,创造现实,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哲学是一门高贵的学问,因为它无暇它顾,只去关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它指引着我的人生,指引着我的生活。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在我看来,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极大的丰富,而这与那些所谓的有用之学区别开来。因此在我得知将会成为一名哲学老师的时候,我感到自豪,因为我可以在课堂之上与同学们讨论热爱的东西,尽管这一过程不总会一帆风顺,但这正是探索的乐趣,是我们一同进步的宝贵时刻。

哲学、语言与课堂

都说哲学是门充满智慧的学问,而课堂就是这一神奇之事发生的地方。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谨的推理将哲学娓娓道来。这个学期我担任的是《正义论》这门课程的一些教学工作,而在我的课程之上传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行正义之事对我不利,我们为什么还要行正义之事。在此期间我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走向亚里士多德,从霍布斯、洛克走向卢梭,从功利主义走向了康德,走进了罗尔斯对于正义的阐发,共同构建了一次次引人入胜的课程,语言成为了我们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梯子,道路,是存在的家,哲学的学习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逐渐养成了明辨是非、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成为了我们的目标之所在。但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文字上的沟通究竟是不是哲学课堂的全部,有时并不见得。在我看来,对哲学的学习,尤其对一些非专业学生来说,有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难以进入,只要我们进入到这种学习中,课程就相对容易开展。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带领他们进入的课堂之中,而这不仅仅关乎于语言文字的事,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坚定的姿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什么是哲学。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经在他的《逻辑哲学论》说过:“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s of my world.)而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上语言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以别的方式帮助他们体验到一种非言语式的经验,从而获得某种提升。我们不仅仅需要追求一种思想上的共鸣,还要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关于德性知识,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精神,令他们可以感受到哲学的魅力,而有时这种传达需要通过眼神的互动来进行。

凝视的眼睛

眼睛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在汉语中就有很多关于眼睛的词汇,鼠目寸光指的是目光短浅,目光如炬讲的是远见卓识。眼睛可以传达许多语言不能传达的东西,而这为我们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思路。如果他们感兴趣,眼睛里就会焕发光芒,如果他们不感兴趣,我们就得想方设法,用坚定、真诚的目光去感染他们。言传身教,用热情的目光融化他们的心,使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哲学的快乐以及关注自身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马丁布伯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做《我与你》,在书中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也不是与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同在生活世界中相遇,又一同学习,是知识让我们相聚。而他们,将会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图文:韩堂堂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