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书院风采 > 正文

1547期|书院印象:观先烈英迹,悟千秋红岩——鱼城书院博观天下第六期

时间:2023-11-09 浏览量: 编辑:蒋东廷

为传承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增强书院学子家国情怀,鱼城书院立足于“博观、慎思、改变”的人才培养基点,积极联动校内外平台和资源,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博观天下第六期活动。11月8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林、李欢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前往渝中区红岩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红岩之魂,铮铮不屈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与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毗邻,它们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文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和红岩精神的内涵。

进入展厅“千秋红岩”四个金色大字在红色岩石上尤为突出,转角处展示着重庆大轰炸遗留的地图和报纸,旁边是一道被轰炸后的残垣,上面写着的“愈炸愈强”四个大字。其中,“强”字尤为凸显,赫黑的浓墨虽已干涸,却依然可见抒写之人的笔锋凛意,一如无数革命先辈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精神。

行观旧址,思忆先烈

行至红岩村,路口有一栋名为“宪兵楼”的两层小楼,此处是当时重庆方面设立的执勤点,以保护之名,实则行监视之事。不远处还有一处托儿所,专门负责照看革命者的后代。在曾老师、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写着“大有农村”四字的牌坊前,曾老师向大家介绍道:“这四个字是董必武先生为感谢饶国模,于1946年亲笔题写。”

随后,大家跟随两位老师的脚步穿过牌坊,来到饶国模旧居。站在大门口便可瞧见“红岩女杰饶国模”的题字。屋内挂着的照片、展放的书信,将这位英雄女杰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李老师告诉大家:“青年饶国模就读于师范学校,思想进步的她立志靠教育救国,在抗战爆发后,她毅然同意在自家农场修建八路军办事机构,并慷慨解囊,垫支费用。”根据现场陈列的介绍词可知,在一九四九年后,饶国模又将大有农场连同建筑物一并无偿捐赠给人民政府。1985年,邓颖超回到曾生活和战斗过的红岩村,在饶国模墓前凭吊时说:“没有饶国模,我们哪来的红岩呦”。一个拥有殷实资产的中年妇女,能如此高瞻远瞩,深明大义,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支持革命事业,这也为亲临现场的同学带来个人发展与家国关系的思考。

感悟红岩,此心不移

在纪念馆中,同学们还观摩了毛泽东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沁园春•雪》手稿,在老师的讲解下回顾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同志们的工作、生活事迹。感受到红岩精神作为深深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其坚如磐石、和衷共济、不折不挠特质。

通过本次活动,书院学子亲临红色革命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老师的讲解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和红岩精神的内涵,更从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思辨当下,血脉赓续,此心不移。

学生感悟

踏进展览厅,在一片白色展墙中,醒目的红色携带着革命历史,几乎向我奔涌而来。方志敏同志曾说过"我从事革命斗争,已有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未奢侈过。"今日参观红岩女杰饶国模故居时,同样让我有了相同的感受,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要像红岩上的钢筋铁骨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艰难,我们都要坚守信念,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淬炼商学院 天空书院 吴易玲


红岩精神,蕴含了无畏的勇气与远大的信念,革命先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此,在艰难困苦之中,他们顶住压力,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和初衷,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红岩精神给予了我们勇气和决心,当如先辈一般,用必胜信念战胜一切困难。

——艺术传媒学院 鱼城书院 刘晶晶



撰稿:吴易玲、刘晶晶

拍摄:吴易玲、向昌伟

鱼城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