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书院风采 > 正文

1504期|书院印象:@大学生,请收下这份避坑指南——鱼城书院主题普法宣讲

时间:2023-10-16 浏览量: 编辑:蒋东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掉入法律陷阱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移通学子法治素养,让大家学会依法维权,避开生活中的“坑”,10月13日,鱼城书院邀请重庆鉴识律师事务所邓世娇律师于六度空间黑匣子剧场开展主题宣讲。

依法维权,追悔可及

活动伊始,邓律师开门见山地表示:“任何一个成年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立足生存,一定要懂法律。”然后围绕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群体常见的法律问题展开本期主题分享。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每个公民都是消费者,在校大学生也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部分大学生网购消费观念比较超前,但由于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网络消费权益受损案件频发。为帮助大家转变维权弱势群体的身份,邓律师就“网购后悔权”、包裹邮寄丢件、虚假的“清仓价”三个方面向大家做出法律科普。她强调,当消费者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形时,首先应与商家交涉,在沟通当中,正当合理地表达诉求,收集相关言行证据。若商家故意拖延、拒绝交流,则应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让行政主管部门介入其中推动问题解决,若再不配合则可依法向由管辖法院起诉。

借贷深渊,循法善辨

谈到校园贷的话题,邓律师向大家讲述常见的校园贷形式,第一种是例如使用支付宝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向借贷平台直接借钱的行为。第二种则是提前消费,利用部分学生爱攀比、爱享受的虚荣心理,引导学生超前消费,并且提供小额的消费信贷。第三种是美容分期,利用学生群体爱美的心理特点,持续营销高额的医美项目,并且给予分期支付的便利,到后期学生没有能力还贷则会面临征信不良的风险。第四种为培训贷,大学生在实习、兼职期间,公司以培训的名义办理贷款,但这份工作实际并不存在,贷款者反而还欠下了高额的贷款。第五种是在学生群体中最频繁发生的刷单贷,针对这一条,邓律师还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套路最新的注销贷:行骗人员用“清查账户”的话术向受害者套取信息,把受害者的网贷借款转入骗子的个人账户再卷款而逃。

针对花样百出的借贷、骗贷案件,邓律师提醒大家,校园贷伪装的口号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有时候以为的捷径其实都是绝路,会越走越窄,等到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就没有回头路了。面对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贷款深渊,我们务必要保持理智,首先借款应从正规渠道获得,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误入校园贷的圈套,务必要向老师和家长反映,必要时一定要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最后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法为盾,情法共存

针对大学生从在校生向职场人身份转变的阶段,各种兼职、实习的隐藏陷阱也防不胜防。随着“00后整顿职场”等高热话题的讨论,当代学生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同学为了心仪的工作机遇,往往容易陷入不良企业早有预谋的“坑”里。邓律师强调实习或兼职一般在实际运用中被认定为劳务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而非劳动关系。随后,邓律师从合同签订要素、常见合同套路、招聘渠道选择等方面为同学们提出建议,她认为实习的本质就是积累经验和低成本试错,而不是一味地消耗自己

结合最近网络热议的“63页PPT”事件,邓律师主要从恋爱期间的金钱纠纷做出提醒和建议。她告诉大家,恋爱期间的金钱交易尽量避免现金形式,通过线上的往来更有利于证据留存,但涉及“赠与”的行为和消费,无论是哪种理由,分手后都无需退还。关于分手后向对方索要“青春损失费”或“分手费”的行为,即使是双方签订过协议,也不受法律保护,不具备法律效益。

对于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邓律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七条向大家说明:“在中国,恋爱同居关系中的暴力也被纳入了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若是致女方怀孕流产,则需要整理收集聊天记录、照片、流产时的病例,形成证据链并上诉法院。

持法前行,共筑防线

答疑互动环节中,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分手后对方将私密视频流传至网络”、“个人信息和图片被透露导致网暴”等问题、”邓律师建议道:“首先应该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平台要求停止传播,若影响持续扩大,则相关平台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其次应该立刻报案,无论出于何种缘由,私自泄露公民隐私都是属于违法行为。”

当学生询问:“支付了高额费用拍摄艺术照,商家却不给图片原文件,应当如何处理?”时,邓律师一方面建议提问者拨打维权单位的号码求助;另一方面,她也提醒大家换位思考,认为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拍摄前期双方是否达成共识,若商家提前告知不会提供原文件,则难以追究责任。

活动最后,邓律师再次向大家强调:“无论何种情况,当大家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第一时间利用聊天记录、视频等资料进行取证,向有关部门或律所寻求法律指导,依法、合理地运用法律维权。”

本次活动告一段落,邓律师的普法分享和耐心答疑为大家解决校园常见的法律问题有了一定的启示,愿大家在今后能有意识地提升法治素养和法律储备,通过了解社会案例来思辨法律与公序良俗的辩证关系,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在免受他人侵害的同时不侵犯他人,能善用法律思维判断生活场景,让人生道路上会面临的法律漏洞无处遁形,前行有法,永不踩“坑”。




撰稿:王佳薇

拍摄:孙姝雯 李姿梦

鱼城书院供稿

书院部转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