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2024级英语、翻译、德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外国语学院于11月26日下午在荷悦院长办公室召开了培养方案优化推进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吴世银主持,副院长罗琳、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卢镜囡、德语专业教研室主任熊光源、英语专业负责人甘伶俐、德语专业负责人朱惠东以及翻译专业负责人杨加伟参加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标我校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会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三个专业的培养方案。
首先,吴世银院长从专业发展、学校评估的视角,对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意义进行了强调并部署优化工作实施路径。他指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路径和工具,也是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基础。方案应在明确专业教育终极目的基础上,体现我校独具特色的“四位一体双院制”办学特色。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核心,并在具体专业类别中结合办学特色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应建立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与优化长效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罗琳副院长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学校关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意见,从目标表述、毕业要求、课程矩阵、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入思考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常态化改进机制。需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必须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断充实选修课的模块化体系,明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支撑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实践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定位。
关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支撑度的问题,各专业负责人分别从本专业课程体系出发,围绕总目标、分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匹配度与支撑性,目标的达成度描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会人员对选修课程的模块定位、学分设置、开设门数及师资配备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还研究了公共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课程名称呈现方式等细节问题。
本次会议明确了培养方案的优化方向,建立了培养方案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培养理念,积极响应行业需求,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图文:杨加伟
(外国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