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区新闻 > 校区快讯 > 正文

【地域研究】文化共探讨,非遗我传承——《人工智能时代非遗融入教学:学生自我建构路径与未来发展向度》主题座谈会回顾

时间:2024-04-12 浏览量: 编辑:喻洁

漫漫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创造出无数的精神文化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先辈传给我们的一项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文化所在。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课堂,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4月11日下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在钓鱼城历史文化博物馆召开了《人工智能时代非遗融入教学:学生自我建构路径与未来发展向度》主题座谈会。此次座谈会邀请到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谭宏教授出席,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彭伟院长、陈巧蓉老师、杜春梅老师、李凤勤老师、罗晓霞老师、周杨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另外参会的还有20名对非遗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会议由周杨老师主持。

座谈会开始之前彭伟院长带领谭宏教授及参会老师参观了研究院的非遗展览馆,并向谭宏教授介绍了近几年研究院在非遗教学上的几个发展方向。

会议开始谭宏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进而讲到其在今天的发展与现状。谭教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反映的就是一个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所以手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着,谭宏教授和彭伟院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谭宏教授说道,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与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也应该与时俱进该传统的传统该现代的现代。比如,重庆小面在一开始时是没有味精这种调料的,但是有了味精过后也加入了味精,使得味道更好了,但并不改变其本质。彭伟院长也提到,近几年比较热门的AI技术,运用得当也可以很好的应用到非遗的研究中来。随后,谭宏教授和研究院的老师还就,“创新是否会丧失非遗技艺本身的特色?”“非遗在高校教学的传承途径。”进行了探讨。

最后,学生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对于非遗文化、非遗教学等相关问题向谭宏教授进行了提问,谭宏教授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并说道,非遗的发展就寄托在你们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身上。此次座谈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气氛十分热烈,结束时大家仍意犹未尽,学生表示收获很大。





撰稿:罗晓霞

摄图:伍辑伟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