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区新闻 > 校区快讯 > 正文

学科建设规划,教学引领再起航——艺术传媒学院邀请“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范瑞利教授开设讲座

时间:2023-12-15 浏览量: 编辑:喻洁


12月13日,“学科专业建设漫谈”讲座在汇江书院影音活动室成功举办。范瑞利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应邀为主讲人。本次讲座由我校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梅主持,艺术传媒学院全体教师参与。

范瑞利教授,入选“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负责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重庆市教育咨政决策工作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10余项;作为带头人,“智能+”美育虚拟教研室入选重庆市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立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主编《纪录片创作》《影视剪辑》等专业教材,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担任主创及指导学生创作,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重庆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重庆市微视频大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推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专业活动(影展)上获20多项荣誉。担任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合川区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学术(社会)兼职。

讲座拉开帷幕,张梅副院长为在场的教师们介绍了备受期待的主讲人——范瑞利教授。她热情洋溢地欢迎范教授的到来,并由衷表示,范教授的分享将为艺术传媒学院全体教师带来崭新的思考和深远的启示。

“这条路就像串珠子一样,是串起来的。”

范瑞利教授以深刻且写实的点滴,勾勒出自己在学术与高等院校的教育领域的丰富履历,向在场所有教师开启了一段“时空之旅”。

从早期学术追求到对艺术专业课题的深入挖掘,她以深刻的见解描绘了自己在学术领域的成长历程;从第一次踏入课堂时的初心,到如今承担重要国家级项目的责任,她透露了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坚定初衷和责任担当;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到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的主持,她展现了在学科建设中的持续参与和引领作用。

这一系列经历不仅见证了她对学科建设的深刻理解,也为在座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和教师职业发展经验。

进入问答交流环节,艺术传媒学院院长李轶天首先向对范教授的分享致谢,并提出高校教师申报项目的痛点。她特别提到了艺术学科教师在选择研究主体时面临的抉择,是应该专注于深度专业还是广泛涵盖。在回应中,范教授强调在实际项目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舍,既要保持精深专业,同时也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提倡在“精”中兼具“广”,以更好地适应和解决实际问题。范教授建议为教师们在项目申报中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引导他们找到平衡点,实现专业深度和全面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陈在丹将个人课题申报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关于选题的疑虑。范教授为她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强调在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和地区导向,以确保研究的实际意义。在此,范教授还阐述了撰写课题的经验,包括全面的综述、现状分析、非专业学科人士的反馈和研究内容的详细规划,以确保整个课题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个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刘思雨以自身“十七年电影”为研究对象的长远规划,提出了关于把握项目机会和研究长远性的问题。范教授提出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使研究不仅关注学科深度,还具备实践应用的意义。同时,她鼓励青年教师关注旧主题的新启发,以确保研究更具长远性和实践价值,为未来项目提供更为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范瑞利教授以其深厚的学科经验耐心回应了教师们的提问,为大家解决了课题申报、项目选择、长远研究规划等方面的疑虑。

本场“漫谈”内容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改革、课题申报等多个方面。通过教师间的深入交流,也将为高校艺术类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这次校际互动的讲座不仅带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也为未来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激发新的活力。





撰稿:李琳婧;王丽童

摄图:王丽童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