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区新闻 > 校区快讯 > 正文

【文学之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访写作团第三任团长陈晓思

时间:2017-03-24 浏览量: 编辑:

2017年3月21日19时,我和同行伙伴早早就来到一家咖啡店,静候写作团老团长陈晓思的到来。不一会儿,她来了,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她,但相比上一次见面,她又多了几分味道,暖暖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又多了几分亲近。

陈晓思是一个非常努力,有自己追求和信仰的人。她16岁开始在校刊和一些社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更是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奖”金奖得主。在大学里,她不仅在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任职,又在创意写作团担任团长,更是在大一时通过层层选拔,进了远景学院。如今褪去荣光,她全身心准备上海师范大学创意写作研究生考试中。

也许很多人看到的是她满身的荣誉,但是谁看见她曾为了一篇文章,整夜整夜睡不着,反复斟酌思考?在别人玩耍时,她在静心看书;在别人逛街时,她在笔尖思考;在别人打游戏时,她在认真学习。

“是什么促使你坚持写作”,听到这个问题,她沉默了一会,满眼深情:“是我的母亲,以前我跟我母亲关系不好,总想着我就是要证明我比你更好,所以一直很努力。也因和母亲的关系,我过得十分的痛苦。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跟母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但是之前的一切仿佛已经刻进我的骨血,写作或者静心做一件事,能带我的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愉悦。”

是不舍,也是爱

当说到对写作团的情感时,陈晓思毫不犹豫:“是不舍,是期望,是爱。就像是一种母亲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与期望,希望写作团在今后发展得更好。”她轻笑,我也充满了期盼。

陈晓思任职团长的那一届,正值写作团处在发展的新浪潮中,有无限可能,当然也不免迷茫。在那之前的写作团就像是一个在茧里的蛹,一直都在创意写作中心的老师的庇护下,长期都在身边陪伴着,带领着,那是一个幸福时期。但是,凡事具有多面性,那时的写作团的积极性、组织性、纪律性都有所欠缺,没有专属的职能模式,所以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时的写作团该要成长、独立了。成长的过渡期,难免有挫折与疼痛。

于是她决定采用有序发展的方式,走两条路线。采用刚、柔结合的方法,刚即为有序规章与秩序要求,分工落实到部门职能;柔即为注重团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延续之间的关系。以兴趣爱好为指引,以分享交流为基础的相处方式。二者并进,让写作团践行有系统的职能模式,同时实现兴趣爱好的恰当归属以及志同道合的自然深交。陈晓思在改革过程中一直坚持初心,保持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写作团有个特别的模样。写作团应当如写作一样要有风度,更要有温度。

热爱文学,跬步不离

“我认为文学并不仅仅是笔尖下所要表达的那些东西,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没有文学的笔,但我们有一颗文学的心,一双文学的眼,去感受它,去发现它。我能够感觉到文学一直和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我问她文学在她心中是什么,她如是说。

文学是一种奢侈,当问到关于书籍的问题的时候,陈晓思坦言自己喜欢的作品很多,但没有在心中存放一本长存的、有丰碑级之最意义的书籍,取而代之的是向我们举荐了一部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她耐心的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罪恶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罪恶,犯错,自责,痛苦,弥补,救赎这是一个很多人路上的过程。人都是罪恶的,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但更多时候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会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久久难以释怀,而很少人可以挣脱自己内心的鞭笞而自我弱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对于文学,在她看来这就是一种平常的事情,它就在那儿。对文学,需要的是爱,而这种爱,是将其视为一件非功利的事情。她对于文学的所求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而是花木在那样的生长,亦有一份对光阴、季节的钟情与执着。就如同这明媚的春光,如同这人间四月天。

(创意写作学院写作团  李芳  杨宏)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