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专业教育 > 正文

团队联动 教学相长——外国语学院与德国工程学院开展教学团队建设联合研讨会暨校外培训交流分享会

时间:2024-06-07 浏览量: 编辑:喻洁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外国语学院《高级德语(1)》课程教学团队同德国工程学院《德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团队于6月5日下午14:30在天空书院浩瀚家阅览室进行了德语教学团队建设联合研讨会暨校外培训交流分享会。会议由外国语学院朱惠东副教授和德国工程学院曹雪姣副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伊始,两位教学团队带头人就此次交流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与会教师在德语教学改革上不断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表示了肯定,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以加快团队建设。

德国工程学院张亮老师分享了产出导向法(POA)教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以“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及“关键能力”四个具体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并结合培训内容展示了该理念在德语教材编写和德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并认为可以尝试运用该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促进我校德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外国语学院王晗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新经典德语》课程设计与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法研究会的培训体验,围绕研讨会中的主旨报告,即国际传播视域下和新文科新战略背景下德语学生话语构建能力,回顾了60年代以来的交际能力模型和新时代话语能力模型,聚焦于《新经典德语》教材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块,结合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强调在培养学生德语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提高学生国际视域下的全球胜任能力,力求引导讲好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既具备家国情怀,又具备国际视野。

接下来外国语学院武桐老师分享了参与第八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讨论心得体会。本次论坛聚焦于回答德语专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外语教育的问题。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外语只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来协助人类进行交流和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但又要谨慎地利用人工智能,力求达到高效的人机协作。尤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优势,但也要避免学生滥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现象发生。而外语专业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必须进行调整和革新,科技赋能带来人文创新,在外语专业发展的新时代,除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还应充分挖掘本校和本专业的优势,提高应对转型和变革的能力。我校德语专业与商科相结合,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尝试与探索。

分享结束后,老师们展开了积极讨论,交流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就产出导向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分享了各自观点。老师们针对各自学院学生特点阐述了该教学法适用的范围并简单举例说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提升了教学方法和专业认知水平。通过此次交流,教师们不仅学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还获得了与同行交流和学习的宝贵机会。





撰稿:郑亚迪,曹雪姣

摄图:彭嘉琪

(外国语学院、德国工程学院联合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