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双师授课】看脸的社会?以貌取人的两种剖析——记《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堂双师授课

时间:2023-11-17 浏览量: 编辑:喻洁

为更好地促进课程间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探索创新教育模式,11月9日,通识教学部向小雪老师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周杨老师在9306教室以 “看脸的社会?—以貌取人的两种剖析” 为题开展了双师授课,学生受众达100人以上,现场反响热烈。

“以貌取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多数外貌特征不仅与基因组成有关,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课堂伊始,向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大家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部分基因信息,如拇指的直立与后弯受基因严格控制,双手抱胸和双手交握可以体现个体大脑优势。周杨老师则借助天津动物园“网红猴”从艺术学角度分析了人的面相特点。

接下来,向老师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讲解了基因的概念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与快速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提升,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获取自己的基因信息,但也正是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性别歧视、身高歧视、颜值歧视、疾病歧视等现象,看似是大众对某些外在特征的审美或审丑偏向,实则是对基因的优劣进行了区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审美和审丑潮流,反映了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向老师以中国各民族的长相为例,从基因角度简要介绍了不同民族的长相特点。周杨老师则从社会学角度带领学生对各民族长相进行了详细分析,引出了环境同样会影响面部特征的结论。

随后,周杨老师以年代和国家背景为线索,讲解百年间全球审美趋势的变化,并与向老师共同发起了学习通主题讨论:人有没有美丑之分?基因有没有优劣之分?现场学生十分活跃,积极讨论思考并争相发言。最终向老师与周老师做出总结:大众的审美具有时代性,并无评判的统一标准,人类大家庭的基因组也具有99.9%的相似度,没有任何歧视别人的理由。

外貌或基因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过分强调外貌会导致人们对其他方面的忽视,从而造成不公平的待遇和偏见。有人高就一定有人矮,有人胖就一定有人瘦,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基因、个性、爱好、才能和经历使得我们各自独特,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没有放弃任何一种色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撰稿:向小雪

摄图:周杨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