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11月14日下午,在别都书院,通识教学部举办通识课程团队负责人答辩(第三批次)活动。本次答辩活动共有七位教师参加,由通识教学部、远景学院共同组成的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成员担任答辩评委,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主任张艳老师主持。
申请《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的老师共有三位。第一位陈述答辩的是张晟老师。张晟老师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架构、前期准备这三个部分进行陈述。在课程的建设思路上,张晟老师主要从课程简介、课程要求、课程团队成员及人员分工这四个方面展开,并将其做成纸质资料提供给在座的老师阅览。首先,该门课程是基于对“社会”概念的辨析,来阐述“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及时代价值;其次,课程要求主要包含了课程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及各种课程文档等思路规划。在课程架构上主要是根据“1+1+1>3”的概念来设计,即围绕理论课、讨论课和实践课来架构本门课程。张老师自制中、德学生课堂表现对比的视频,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在前期准备上,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推荐学生阅读书目、考评学生阅读情况及评分标准等内容。
第二位陈述答辩的是黄延果老师。黄延果老师从培养目标、授课形式及尝试研讨课这三个角度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陈述。首先是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来设置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使商科学生知技术,工科学生知思辨;其次是在课程结构的框架基础上选取信息科技领域热门话题,以专题的形式授课;最后是尝试“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研讨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架构上主要包含了课程描述、课程结构(热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以及课程目标(知识、能力、价值)等内容。最后,黄延果老师还介绍了该门课程的参考书目及考核方式。
第三位是李梦瑶老师。在课程建设思路上,李梦瑶老师首先通过探讨“奔跑的人”与“奔跑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思考相关问题的思维;其次是将本门课程与学校的“四位一体”相结合:专业+通识(通识内部跨学科融合)+商科+完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课程目标上主要是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全球化视野)和实践目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对某“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商业调研)。李梦瑶老师主要从课程设计,理论层面上探讨信息技术与媒体、战争、企业及社会治理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构。
申请《古典音乐入门》课程团队负责人的是锂洋老师。锂洋老师独具匠心自带答辩音乐背景——一首十分钟左右的古典音乐。课件以中国画为背景开始,首先通过提问“是否了解‘奏鸣曲式’以及舒伯特是属于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这两个问题来阐述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基于对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整合情况提出团队构想,争取师资利用最大化。最后陈述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更多的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净化心灵。
《音乐剧》课程是由刘慧琴老师申请。刘慧琴老师的课程建设思路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相长,落脚点在于通识教育。即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最终都不能脱离通识教育,并以晚会汇报演出的实践形式来考核学生。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强调各类歌剧、音乐剧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在课程中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学生与作品的交流提升学生的鉴别与感知能力、审美和实践能力。
接下来答辩的是申请《世界三大文明》的陈明波老师。陈明波老师的课程建设思路主要从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阐述:知识上由学生课前阅读三大宗教的历史、教义、生活方式及对文明的影响,由老师讲解和启发;讨论上由学生课前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课堂讨论;成果呈现上将讨论结果由各组成员撰写论文;最后在实践上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参观(如峨眉山里的寺庙)并对其进行讲解、感受,以期做到知识、讨论、成果、实践的融合,同时形成一个闭环。陈明波老师还强调了老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性,知识储备丰富才能对学生的兴趣点的把控做到有的放矢。本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独特之处和积极方面,以更加开阔的视角理解、欣赏世界文明,尊重世界文明中的种种文化形态。陈明波老师语言幽默、思路清晰、陈述轻松,让在座的老师愉悦聆听中受到启发。
《美国历史》课程申请的是唐智盟老师。唐智盟老师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谈到格局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程开设的必要和重要性。从给学生讲什么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统一教师期望与学生期望,以专题事件划分课程单元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时间维度进行划分,以期培养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中美对比、观察与模仿、反转课堂、教育科技及调研等方式相结合。最终使得学生更具批判性思维、世界格局、高效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次答辩活动中,各评委老师就答辩内容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各答辩老师也积极解答评委老师的提问。其中,李娇老师与答辩老师就“课堂上的学生阅读”的设置目的,就汇报表演的实践方式与课上内容、前期指导以及阅读书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金光美教授和答辩老师分别对学生兴趣点、教师主导的体现及知识本来的重难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哪些关键节点来抓住美国历史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最后,张艳老师对答辩活动进行总结。张艳老师充分肯定了答辩老师们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从答辩活动中收获颇丰。三批答辩,20多位老师参加,在答辩过程中大家都积极思考、精心准备,为课程建设提供新颖的思路,为团队组建献言献策、为部门发展尽心尽力,相信准备的过程也是老师们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希望通识教学部和远景学院的老师们以后多交流学习,共同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发展。
答辩活动顺利进行、并且完美收官,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通识教育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方式,形成独立人格,通识课程承载着教育目的,课程建设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本着匠人精神,争取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能笃行致远。
图/文:郑玲玲
(通识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