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注意!前方动物出没——记三校教师代表出席「动物哲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1-05-10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4月23-25日,集团三校通识部教师李璐琳、庞文华、杨小梅、张晨受邀于上海大学参加「动物哲学」学术会议,与会百余名师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聚集了领域内多位学术大牛。议程紧凑,议题十分丰富,囊括动物研究最前沿的诸多话题,无论是主讲人还是评议人,发言都鞭辟入里,同时也妙趣横生。

会议内容学术性强,似乎与通识教学(讲究「通」而非「专」)并无直接关联。其中涉及的「认知」、「意识」、「因果性」等概念都是哲学中最核心、最困难的概念,传统研究在抽象意义上,或通过思想实验,或通过文献研究进行考察,而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出现,哲学与生物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融合,哲学研究也逐渐走出书房。

在动物研究中,科学家、哲学家通过自然观察(户外、野外)、动物实验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以期对动物的意识、心灵、权利问题作出回答。动物能感觉到疼痛吗?动物的疼痛意味着什么?动物有意识吗?动物的行为只是被本能掌控吗?动物是理性的吗?动物在何种意义上拥有权利?人类有权虐待动物吗?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什么?传统哲学中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在动物研究中显示出新的进路,这种进路十分有趣,且行之有效。

传统对于动物研究的忽视,让我们在定义「人」时,稍显自以为是,而动物研究直接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质疑,人真的是「万物之灵」吗?人在何种意义上「为自然立法」?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人」以外的存在?类似的追问也存在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上。传统哲学无视,甚至贬低女性。上个世纪女性主义兴起,近年来围绕相关话题形成的极大范围的社会性讨论,同样也对传统哲学的关键命题提出质疑:男性是理性的,是道德存在者,女性是非理性的,无法承担道德责任,因此无权成为「公民」,这是真的吗?诸如此类看似简单的问题从反面回应了最经典、最深刻的哲学问题。过去,动物伦理、女性主义作为《正义论》一课在行将结课之际匆忙带过的内容,未来似乎可以成为课程的核心议题。

图片下方文字介绍:三校教师代表与会议组织者刘小涛教授(右二)

会议间隙,三校教师积极与参会学者交流。在他们看来,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动物意识研究、动物伦理逐渐成为受到专业研究者重视、也受学生欢迎的方向,多所高校相继开设《动物意识》、《动物伦理》等课程。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未成体系,但对于年轻研究者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机会。

近两年我校通识部在课程改革方面精益求精,试图平衡「通」与「专」,知识性与趣味性、实用性。《正义论》一课也在持续更改中逐渐找准定位:将经典的哲学理论运用在热门的社会议题中,通过专题授课+课后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有效表达的能力。动物伦理、女性主义虽是传统哲学的边缘话题,但其有趣、现实、热门等特点却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培养目标之下展开教学。

 

 

图文:李璐琳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